作者:晨曦
单位: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
在环保行业,这几年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在各种专业会议的话筒前,行业新闻的聚光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来自管理、科研、产业等领域的杰出女性。
女性在职场、专业领域上持续的成长和影响力,当然是社会性别平等、文明进步的展现,但不可否认地是,同样“站在台前”,她们因为社会、家庭赋予的多重身份、角色和责任,需要面对和克服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日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于深圳举办首届水环境与水生态女科学家沙龙。我也因此有机会,聆听十数位行内出色的女性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关于事业、家庭、人生无私真诚的分享,感受她们的坚韧、智慧以及传递的真善美。可爱又可敬的她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奋斗者,正在创造着精彩,传递着力量。
/
/
事情是做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杰教授,有着可以写满一个长长页面的头衔,闪亮的工作和获奖经历。但她却在发言中首先坦诚:在科研、事业上的重要进展,大多并非出自事先就设定目标、明确路径的人生规划。
“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实际上就是埋头做事,甚至是很琐碎的事,最常收到的评价就是很勤奋。那段时光,如同在很窄的路上一门心思往前走,没什么机会和兴趣向两边张望。”
她的经历在当天的嘉宾中很具代表性。比如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淑杰,硕士一毕业就到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的定位就是个工程师,交给我任务,就老老实实尽可能做到最好,给老师、领导,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当她在实验室兢兢业业做着技术研发、转化、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时,一点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站在深交所为企业上市敲钟的那一刻。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刘伟岩,在成为水务龙头上市公司高管之前,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工程师,曾在一线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中心、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等各个重要部门轮岗。
长江生态环境工程中心管网所负责人王万琼,今年刚好工作从事设计工作满20年,3月完成身份转换。她自称把设计院体系摸爬滚打了个遍,“一年365天,基本上300天左右都在外出差或者是驻场”。
“正如王老师所说,很多事情其实不是事先想好的。只有先尽力去做,就会有所沉淀、积累,在未来可能带来事业或人生的转折。”刘淑杰说。
/
/
向前一步:跨过从“事情”到“事业”的分界
“2005年破格评教授,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样的经历不可谓不成功。但在王爱杰看来,那时的状态和科研上的自觉、自省,还有着明显距离。而不断拉近差距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在新平台上对过往清零,在持续挑战中不断思考、学习。
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科研上从价值观、方法论到团队建设等全方位的冲击;2021年,接手筹建城市水系统智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务,来到深圳,在新的事业方向上再一次拥抱全新开始。
“从只会做事儿,到能够在科研上有自己的思路、判断和方法,离不开持续不断地思考,重复从自知、自省、自律到自洽的过程,是极其重要又非常幸福的经历。”她说。
2014年,刘淑杰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转折,5月担任清研院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室主任,7月创办清研环境公司。她说,面对机遇,抓住事业上的转折,对很多女性而言,特别需要向前一步。
她当天反复提及的“向前一步”,是指“职场女性不要害怕表现自己,积极进取,实现全部潜能,追求更高远的梦想”,出自脸书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女士的《向前一步》。刘淑杰从自身角色转换和人生成长的经历,对这句话很有感触和认同。“当时实验室推动产业化改革,机会给到我,我第一反应却是从来没想过,肯定干不了。”而她先生的视角,给了她启发。
“他说如果是他,已经为技术研发做了10年,对技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更有信心和更渴望能成功实现产业化,那他肯定毫不犹豫。他问我,你为什么不这样想、这样做?我想,是对失败的恐惧,让面对机会时,表现为习惯性的退缩。”
她那一次,以及后来每一次对这种思维定势的克服,都为人生增添了更为丰富的经历和可能。
/
/
直面客观限制和挑战:不怕难一点、慢一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水质量与健康监测室主任张岚,先后经历两次“饮用水国标”的调整。从参与到主持相关标准修订的技术支持工作,是她职业生涯难忘的经历。
张岚说成就她的,很大程度上是所在的平台,所以她对平台、资源不那么优越、充足,但仍然努力做出成绩的女性同行,有着特别的钦佩。
河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万东锦在中科院生态中心博士毕业返回郑州工作后,就曾直面不同地区、不同平台之间高等教育、科研资源的巨大参差,消化随之而来的失落和焦虑。所幸虽然启动难一些、速度慢一点,她始终没有放弃自身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努力。
“2015 之后,我们专业慢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从一个师资七八个人的系,发展成将近50人规模的学院,虽然现在只有环境工程1个本科专业,但是一年招生可以达8个班。见证、参与了从无到有的建设,非常有成就感,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海燕,也曾有非常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在科研软硬件有落差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找准科研的切入点,发挥特色,凸显了重要性。“把水质学的内容和学校对雨水研究的积累结合,在海绵城市方向,坚持了20多年。在小平台发挥特色,也可能形成一道风景。”
不可否认,目前在职业和专业领域,女性还面临着一些有形无形的限制。当天不少发言者都分享了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在职场上,刘伟岩将这样的困惑转化为自我梳理、重新出发的动力。在参加一次副局级干部选拔时,笔试、面试、综合成绩全部第一,专业积累也具备明显优势,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落选。“当时我确实有些不理解,但一两年后再复盘,可能更多会从自身特质和企业的适配,去理解当时领导的选择。现在回头看,很感谢原单位能给我继续一线锻炼的机会,培养了我,也让我得以重新思考职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选择更为合适的路。”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激,曾就职于地方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理处、排水公司等多个单位。“先后参加过4次公开竞聘,觉得十拿九稳,结果都不是。但无论如何,还是认真做事、不断学习,这个做事的原则支撑着我能一路向前,事业取得一定成绩。”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史江红表示,必须承认,职场上、专业领域里,女性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容易,有时候还伴随着各方的误解。但她个人以为,这些和自己对人生的信仰、价值观相比都不重要。“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因信念和理想去生活,渡过事业、人生等各方面的挫折与困难,避免可能的迷失和倒退。”
/
/
前进的动力来自于真正的热爱
当天的沙龙,畅快和欢笑是主旋律,那些哽咽、流泪的部分,有些来自创业本身的艰难,有些则来自于女性因社会、家庭赋予的多重角色,面临的曲折与两难。
“相信我们都有感觉继续不下去的时刻。”刘淑杰创业最难的那一年,有一天曾中途停在沿江高速边,趴在方向盘上痛快哭了一场。当时她发了一个朋友圈:今天令我流泪的事,总有一天要笑着讲出来。
而这条朋友圈,在沙龙当天很多人的敞开心扉中,有了回响;事业路上几多艰辛,回首都付笑谈中。
令我格外触动的是,支撑她们告别岁月静好、选择负重前行的,并不单纯是个性中的某种要强、好强,很多人是把事业上、专业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当成人生不可或缺的光彩和重要追求。
她们是真的热爱眼下为之付出的一切。
张岚说,以前我总觉得是责任心驱使,但同事可能旁观者清,认为我的责任心其实来自于真的热爱。“这几年我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区别。无论是科研本身还是技术支持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带给我很多成就感,也为我的生命赋予了更丰富精彩的内容。”
而让王万琼一次次做出人生和事业上“上岸回头又跳坑”选择的,是她对高密度人生体验的热爱:一直在路上,在学习,在突破舒适区,因为人生体验一场,希望尽兴,回首无憾;是她对团队的同袍之情,她身体力行着——工作就是为了和志同道合的人努力奋进。“努力的意义就是为了放眼看去,周边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欣赏的人。如今看来,我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
王爱杰自认为内驱力,很多时候是专注带来的愉悦感,是一个人被团队、被社会、被更多人需要时,处于的激发态。“这事实上是一个人最佳的状态,这类感受可能无法具像化、量化,但它确实会指引我们去向更光亮的地方。”
/
/
自己有力量,要传递出去
当天的分享里,几乎人人都提到了曾经师长、前辈对自己的指引和点拨,鼓励和帮助,她们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希望将力量和支持继续传递。
“我们妇联的领导跟我们说的,女性不仅是家庭的半边天,在社会上、在职场上,特别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女性,自身的言行都会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史江红说,因此我们的言行更要显示、传递自身的价值观和信念。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周丹丹,欣赏女性同行、同事在职场上也展现的温柔和奉献精神,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突出优势,“我喜欢和她们一起工作”;她佩服新一代青年女性科研工作者在兼顾学术成长、抚育和家庭时,体现的那种坚韧。但她毫不讳言对后者的心疼,从某种程度上,她们更难。
对此,首创环保集团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党支部书记蔡然博士表示赞同,她希望职场女性自强、自立的同时,要加强互助,当自身有一定力量时,要把它传递出去。“这个帮助有两层意思,一是多鼓励、多激励女性同事、后辈,一起克服可能存在的不自信,抓住机会,争取更多的发展可能。二是绝大多数职场女性身后还有很多责任,平时我们一起搭把手、多帮忙。”
相关阅读:水环境与水生态女科学家沙龙圆满举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