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2023(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平行举办5个专题论坛,由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流域治理创新论坛——管理与政策”专题论坛举行,来自三峡集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设计集团水利规划院等企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代表,从流域治理的需求出发,总结流域治理与管理经验,结合国家与地方政策,对流域治理的创新思路与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会议现场)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作了“我国流域规划和管理的理念创新及实践”的报告,表明流域治理规划因气候、河道洪水、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指出了新时期流域规划下的治理新思路。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王东作了“国家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的报告,从科学判断形势和合理设置目标两方面解读《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且从现行体系、系统思维、精细化管理、规划考核、流域督导机制等方面,为流域治理创新发展指出思路与方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龚道孝分享了“系统治水在湖北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规划中的实践”,提出要从科学、系统、精准三要素出发实现四水共治,解决水安全、水环境问题,做好空间统筹规划,发展水文化,实现水城共融。
长江设计集团水利规划院院长要威的报告聚焦“长江流域生态和社会环境形势演变特征与治理需求”,提出流域治理要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统筹好流域管理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守好流域安全底线。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首席代表马晋红作了“关于流域系统管理的思考”的报告,从淡水的可持续保护出发,针对流域建立压力风险和适应性评估框架,实现一体化管理,保护淡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长江科学院陈进教授从太湖流域的生态补偿试点方案出发,结合我国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等地以及国际生态补偿典型案例,从水电涵养、森林保护、矿山修复、国家公园等各个方面提炼先进经验;提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补偿机制。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杨建勋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总结性地介绍了水短缺的定义和我国流域水短缺基本特征、分布格局,随后结合本人的研究案例,指出可以通过完善水质监测数据和构建复合风险评估方法,应对流域水资源短缺可能存在的潜在复合风险。
桂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敦球结合会仙湿地水环境特征及碳汇能力情况,介绍了团队在漓江流域水环境及其生态水文调控下的固碳减排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研究员的报告题为“我国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成因与防治”,介绍了整体形势、变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情况,结合三峡库区情况,分析成因、危害与治理。他表示,水体富营养化不仅是湖泊的问题,也是一个流域的问题。
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高级专业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翀以《推动长江绿色发展中小流域系统治理模式思考》为题,分享了近年来团队在中小流域系统治理中开展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工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青通过在线报告的形式,阐述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文化的五水治理思路,呼吁让流域治理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具体化,打造中国水文化的亲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