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指导,见教于行 | 水科普大赛第一期线上指导

发布时间:2022-03-14 阅读:1839次

水——回用之道


为了帮助各位参赛选手对“2022(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理解并阐述“水——回用之道”的主题,大赛组委会于3月13日开设了第一次线上直播课,特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胡洪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殿海教授,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刚研究员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家宽教授,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副理事长、所长谢琤琤出席了本次活动线上累计参与人数达500余人。


专家们为同学们带来了哪些参赛建议呢,随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主持人:杨家宽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胡洪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再生水利用研究,在再生水水质评价方法、再生水处理新原理新技术、特别是生物风险控制技术、再生水利用全过程风险控制和再生水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胡洪营老师围绕“水回用——绿色可持续用水之道”展开讲解,从污水回用供水方式及其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及意义,同时,他还强调了再生水利用安全及其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展望了再生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再生水利用的类型:集中式利用,分散式利用

再生水利用的意义: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问题:(1)回用水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要达到不同的水质标准。注重防范再生水的风险,保障回用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制定切实可行的用水原则。以用定质,根据用水需要和不同的用户前景来确定水质,同时制定全面完整的监管制度。


 

杨殿海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杨殿海老师从污水厂内回用、热电厂冷却水、生态系统回用、市政景观回用、电子工业回用、供水水源回用这六大方面,结合污水处理实例,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最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杨老师还指出了资源和能源有效回收的目标,即未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实现“短时高效低能耗,生物质能输出以及氮磷最大化回收利用”。

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6,我国仍存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等众多问题,用水形势严峻。

水处理工艺:污水厂内回用通过增加UF超滤膜、RO反渗透的处理环节来实现水的高品质回用;热电厂冷却水处理类自来水厂水处理,更关注冷却循环系统的组件及对各构筑物腐蚀影响等问题;市政景观回用采用传统生物处理与膜过滤工艺相结合的BNR-MBR污水处理工艺;供水水源回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刘 刚

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绿色水过程研究工作,科研项目包括水环境生物安全、饮用水微生态、基于自然的净水技术原理等。

刘刚老师从全球趋势与实际案例展开,帮助学生了解“用与回用”的含义界定,介绍了不同国家水回用处理的最新进展。刘老师提到:人类目前没有创造“新水”的技术支撑,实质上人类目前所利用的水与恐龙时代所饮用的水是无差别的。他带领同学们拓宽思维,跳出对水循环的固有认知方向,通过纵向比较,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本质。


水——回用之道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对再生水的瓶颈、废水灌溉的利弊及回用水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提出了疑问。针对这些问题,三位专家结合回用水现状与国家政策进行了详细解答,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同学们纷纷对各位老师的专业指导和耐心解答致以了衷心的感谢。


此次线上课程科普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鼓励了同学们积极学习,奏响了热心创造、积极行动的大赛主旋律,期待大家都能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战绩!

后续大赛组委会还将继续开设系列直播课程,邀请更多专家答疑解惑,精彩内容可进入大赛QQ群(群号:739691824)或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


-直播回顾-

点击上侧二维码,观看直播课程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