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赛有何建议?他(她)们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2-02-16 阅读:1549次




2022(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自1月14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各高校中引发强烈反响,数百位同学加入到了大赛QQ交流群(739691824)中,小水也收到了很多同学对作品选题、立意、形式、赛制等方面的疑问,为此,小水特意邀请了上届优秀获奖选手们分享各自对大赛的复盘感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她)们怎么说~ ,咻咻咻~




☆ “水魔方——水安全知识科普App” ☆

河北工程大学-王子豪

(第三届特等奖获奖选手,新媒体类)


科普创意大赛,我认为审题和切题角度十分重要,围绕主题分配任务、确定提纲,可以避免后期创作偏离主题。参赛形式也不容忽视,我们团队在备赛前阶段一直讨论如何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科普知识描述的生动形象,让大众容易接收。在总结历届参赛作品形式后,我们将目光锁定到了"APP"科普。我们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关于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科普APP,基此情况,队员们一致同意合力打造一款以“饮水之安”为主题的科普APP。


在队友的选择上,专业一定要互相弥补,我们团队既有学水利环境专业的学霸,也有擅长编程的高手,更有语言功底深厚的妙人。当然,比赛时队友之间大概率会出现分歧,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不妨按住想表达的自己,多听听队友的看法,切莫孤行一意。


(点击图片跳转作品原文阅读)



☆ “饮水之安—西南岩溶地区篇” 

桂林理工大学-郑则立

(第三届一等奖获奖选手,平面设计类)


向大家简单介绍我的参赛感想与经验。因为是第二次参加城科会水分会举办的科普大赛,有了上一次比赛经验的积淀,我从一开始就决定利用本科大三期间校际交流的机会组成跨校、跨专业、跨年级的比赛队伍,最终我们的参赛队伍由桂林理工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5名学生组成,涵盖了城乡规划、环艺设计、视觉传达专业。跨学科的优势在于能很好的满足作品创作中对科学性、趣味性的要求,调动各专业优势完成作品的创作。


关于选题,第三届主题为“饮水之安”,一开始团队计划从介绍全面饮水安全问题入手,却发现知识体系庞大,内容覆盖全面,对作品框架、逻辑架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全面的知识体系,虽全但失去了个性,无法突出团队特色,于是我们在和指导老师讨论之后决定科普方向定为——被社会忽视但又存在的地域性和代表性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问题,西南岩溶地区饮水安全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我们的科普主题。


关于作品架构,考虑到科普受众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创作团队在讨论后决定以神话故事为线,创作出三牛人物形象,构建“三牛科普”、“三牛调研”和“三牛助农”三个主题场景,串联起整个科普知识结构。


关于科普形式,为了更好的提高作品趣味性,团队采用“连环画”+“立体书”的方式,用折页的形式展示作品。






☆ “饮用水水源地漫游指南” ☆

南京大学-贾玉璐

(第三届二等奖获奖选手,平面设计类)


我认为队友的相互了解以及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对最终作品的呈现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我们的参赛团队组建之初有很多因缘巧合,一开始大家互相之间不太熟悉,随着深入沟通和交流,以及抛开比赛外的团建,使我们之间得到了进一步了解。明确每个人的优势与长处之后才开始任务分工,我们选择以漫画书签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所以大致将组员分成了三部分,分别负责内容编辑、漫画绘制以及书签排版。分配任务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不容忽视,只有当团队的人员各司其职,各挥所长,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内容的正确性与严谨性,这也是科普的硬性前提,当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时,我个人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宽,专业能力大幅提升,所以比赛也是一次别样的学习经历。


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创意的出彩便是获奖的关键。我们团队提炼出科普知识点,以漫画主人公的视角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容,以书签为载体,在实用的基础上另增科普性与收藏性,以及最后的“你知道吗”板块对科普知识点深入阐述,使整体内容更加完整。


作品中的文字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出来的结果,把握细节、精益求精应是我们做科普作品应该具备的态度,共勉!






☆ “上善若水” ☆

同济大学-徐艺林

(第三届三等奖获奖选手,平面设计类)


复盘参赛经历,我认为建立参赛队伍时跨专业组队较为明智和高效。对于平面设计类,设计语言的表达和内容文字的输出需要两手抓,因此环境专业和设计/传媒/美术相关专业同学共同参赛是比较理想的组合,这样可以分别负责专业知识科普和作品版面设计,会在平面设计的形式上有创新的可能,更加吸人眼球。


同时,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找好作品内容切入点,形成内容展开脉络,使作品的内容既丰富详实,也富有逻辑。以我们的参赛作品为例,用耳熟能详的古代哲学内容作为科普展开的线索,既凸显“饮水之安”的重要性,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介绍了饮用水的来源、风险、处理等。


题目与科普内容一定要紧紧相扣,注意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对于参赛作品,每支参赛队伍都有多次调整机会,要抓住每一次作品审核与辅导的机会,与同学、老师仔细梳理思路,吸取反馈的指导意见,斟酌作品用词,调整设计作品的色彩搭配与排版等,不断完善参赛作品。





非常感谢优秀选手们的参赛建议,他(她)们也委托小水向大家送上祝福,祝愿本届参赛的同学们能够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油!



为了帮助大家对赛事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大赛组委会计划组织三轮线上直播课程(暂定3月13日、3月26日、决赛前一月内),分别从导师、选手、评委这三个角度为大家提供指导及帮助,敬请期待~



 HAPPY NEW YEAR 


扫描左方二维码获取红头文件及报名表



-END-




版权所有 无锡鸣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苏ICP备16066598号-10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067